從新店捷運站出發,坐上綠12公車,它不是快速平穩的列車,而是一輛懂得與路面共舞的搖晃的夥伴,公車一路晃,一路搖,車窗外的景色一點點轉換,都市的喧囂逐漸退去,取而代之的是北宜公路的蒼翠綠蔭,08:45分抵達先帝宮站,下車的那一刻,心靈像是隨著涼風一起沉澱,步行於通往先帝宮的道路,光影斑駁,林葉摩娑,先帝宮,在這裡,留下精神奕奕的彩色照片,這不只是一張留念,更是一種當下狀態的定格與確認,隨後,真正的旅程展開了,轉身投入倒木、碎石、森林構築成的登山路徑,這是從文明到原始的徹底轉換,原始山徑裡,我深切體會到境隨心轉的道理,世上沒有絕對的苦與樂,只有我們賦予它的涵義,我不是征服山林,而是與山林共行,那麼所有的路徑,都能成為動人和諧的樂章 ....福德宮前,短暫的停留像是旅程的序章,學會暫停,才能走得更遠,初登的疲憊在微風中被沖淡,汗水隨著香火的氤氳而沉靜,再次出發,隊伍朝著台北天際線邁進,路途並非險阻萬分,而是起伏有致,很快地,來到貓空尖的小小方隅,一個不顯眼卻充滿意義的角落,它不以壯麗取勝,卻因我們的抵達而變得非凡,九人的隊伍,速度不快也不慢,這樣的步調,是一種默契,各自扮演角色,相互牽引,讓旅程成為一場默契的樂章,當十六分山、三玄宮山,成為我們記憶中的座標,此刻,驕傲地說:我們是最棒的一群 .....
十六分山與三玄宮山之後,百歲亭成為了旅程中一處極為珍貴的靜止點,遠眺台北城景,一旁傳來悠揚的笛聲,與山林鳥鳴交織成一曲午憩的樂章,片刻的休止,讓人從登山的勞苦中抽離,心靈被音律撫慰,午憩後,重新踏上旅程,很快來到鵝角格山,並非巍峨山峰,卻以沉穩的姿態迎接我們,離開鵝角格山後,迎來了對意志的考驗,一連串的陡下,如果說陡上考驗的是毅力與體力,那麼陡下考驗的則是謹慎與放手,過程中有了繩索的安全提供,有了這份安全感,我們緩慢而堅定地向下移動,旅程來到樟樹湖步道的接口,步道變得順遂,正是在平緩之間,登上了待荖坑山,高處的酷熱,選擇踏上往山下的路,公路上的風,那風不同於山頂的灼熱,而是帶著清涼的氣息,公路轉角,大家隨性坐下,以大地為椅,這一幕,質樸卻深刻 .....涼風帶走了暑熱,我們再次邁開腳步,順著山徑回到公路,熟悉的景色彷彿在說,你們快完成了,在公路旁,員潭子坑山入口靜靜佇立,片刻的光景,走到了基點,也許是歸心似箭,也許是旅途的尾聲,讓人加快了腳步,我們繼續沿著公路前行,在慈音巖公車站隊伍分成兩路,一路等待著綠9公車,一路則前往獅頭山步道,四人行的小隊,選擇了迎接最後挑戰的路徑,這不只是一次登山,而是一場對自我意志的終極試煉,獅頭山步道的挑戰不在距離,而在高度,短短400公尺,卻陡升250公尺,每一步都沉重,每一口氣都艱難,汗水與喘息交織,身體的極限不斷被逼近,想著這是最後的過程,是完成規劃的必經之路,這段路上,我們不再只是登山者,而是彼此的支撐者,下山,終於踏上新店的街道,走向新店捷運站,那一刻的喜悅無法言喻,只有堅信並完成最後的過程,才能真正配得上那份屬於自己的圓滿的喜悅 ....